1. 資產損失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備案怎么填
固定資產處置損失可以稅前扣除。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銷售、轉讓、變賣固定資產的損失,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企業無法準確判別是否屬于清單申報扣除的資產損失,可以采取專項申報的形式申報扣除。下列資產損失,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一)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銷售、轉讓、變賣非貨幣資產的損失;(二)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三)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四)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擴展資料《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稅務總局公告〔2011〕25號)第一章“總則”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經營管理活動相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各類墊款、企業之間往來款項)等貨幣性資產,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性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第三條規定:準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失(以下簡稱實際資產損失),以及企業雖未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但符合《通知》和本辦法規定條件計算確認的損失(以下簡稱法定資產損失)。
2. 資產損失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備案怎么填報
專項申報就是資產損失要在稅前扣除,就需要根據單項資產損失的情況,提供資料到稅務局備案,批準后才能扣除的事項。
一、根據《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第九條規定:“下列資產損失,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
(一)企業在正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公允價格銷售、轉讓、變賣非貨幣資產的損失;
(二)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
(三)企業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的損失;
(四)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發生的資產損失;
(五)企業按照市場公平交易原則,通過各種交易場所、市場等買賣債券、股票、期貨、基金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等發生的損失?!?/p>
第十條規定:“前條以外的資產損失,應以專項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企業無法準確判別是否屬于清單申報扣除的資產損失,可以采取專項申報的形式申報扣除。 ”
3. 資產損失稅前扣除資料留存備查
一、存貨盤盈
(一)賬務處理參考:
借:庫存商品或者原材料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管理費用
(二)增值稅:存貨盤盈不構成增值稅應稅行為,但在實現銷售時應繳納增值稅。
二、存貨盤虧
(一)賬務處理參考: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庫存商品或者原材料
借:管理費用(收發計量差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
營業外支出(自然災害)
其他應收款(保險賠償款)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二)存貨發生非正常損失時應做進項稅轉出: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三)不需要進項稅轉出的情況: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和收發計量差錯。
三、固定資產盤盈
(一)作為會計差錯進行賬務處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規定,前期差錯,是指由于沒有運用或錯誤運用下列兩種信息,而對前期財務報表造成省略漏或錯報:編報前期財務報表時預期能夠取得并加以考慮的可靠信息,和前期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時能夠取得的可靠信息。
(二)賬務處理參考:
借:固定資產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盈余公積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三)增值稅:不屬于增值稅應稅行為。
四、固定資產盤虧
(一)賬務處理參考:
借:其他應收款(保險賠償款)
營業外支出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二)發生非正常損失時應做進項稅轉出: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五、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相關規定:
(一)企業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應以清單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
(二)前條以外的資產損失,應以專項申報的方式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企業無法準確判別是否屬于清單申報扣除的資產損失,可以采取專項申報的形式申報扣除。
(三)企業正常經營業務因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現操作不當、不規范或因業務創新但政策不明確、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資產損失,應由企業承擔的金額,可以作為資產損失并準予在稅前申報扣除,但應出具損失原因證明材料或業務監管部門定性證明、損失專項說明。
(四)2017年度及以后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企業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資產損失,僅需填報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及納稅調整明細表》,不再報送資產損失相關資料。相關資料由企業留存備查。
(五)企業應當完整保存資產損失相關資料,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
政策依據: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資產損失資料留存備查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15號)
4. 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備案資料
要分具體情況確定扣除,屬于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擔保,可以專項申報扣除。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公告 2011年 第 25號第四十四條 企業對外提供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擔保,因被擔保人不能按期償還債務而承擔連帶責任,經追索,被擔保人無償還能力,對無法追回的金額,比照本辦法規定的應收款項損失進行處理。 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擔保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與本企業應稅收入、投資、融資、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等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擔保。 如果屬于以上的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擔保,可以專項申報扣除。 根據《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國稅發〔2009〕88號)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對外提供與本企業應納稅收入有關的擔保,因被擔保人不能按期償還債務而承擔連帶還款責任,經清查和追索,被擔保人無償還能力,對無法追回的,比照應收賬款損失進行處理。根據上述規定,企業為其他獨立納稅人提供的與本企業應納稅收入無關的貸款擔保等,因被擔保方還不清貸款而由該擔保人承擔的本息等,不得申報扣除。與本企業應納稅收入有關的擔保,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與本企業投資、融資、材料采購、產品銷售等主要生產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擔保。
5. 財產損失所得稅備案
一、申請身故保險金的理賠材料
1.保險金給付申請書;
2.保險單原件;
3.保險金申請人的身份證明;.
4.公安部門或醫療機構出具的被保險人死亡證明書。若被保險人為宣告死亡,保險金申請人應提供人民法院出具的宣告死亡證明文件;
5.被保險人的戶籍注銷證明,應由戶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
6.保險金申請人所能提供的與確認保險事故的性質、原因、損失程度等有關的其他證明和資料;
二、申請傷殘保險金的理賠材料
1.保險金給付申請書;
2.保險單原件;
3.被保險人身份證明;
4. 出院診斷證明或門診病歷;
5.二級以上(含二級)或保險人認可的醫療機構或司法鑒定機構出具的傷殘鑒定診斷書;
三、申請重大疾病保險金的理賠材料
1. 保險人認可的醫療機構出具的重大疾病診斷書及相關檢驗結果;
2.理賠申請書
3. 被保險人身份證明;
4. 保險單正本和最后一次繳費憑證;
5.病歷、診斷證明、出院小結。
四、申請住院醫療保險金的理賠材料
1. 縣級或二級以上醫院出院診斷證明;
2. 住院費結賬單、結算明細表和出院小結;
3. 被保險人身份證明;
4. 保險單正本。
6. 企業所得稅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
以下是說了一些一般的情況,概括得不全面,可根據本公司的實際情況結合企業所得稅法和實施條例進行具體處理:
1.各種贊助支出不得稅前扣除。
2.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交納的罰款、滯納金不得稅前扣除。
3.納稅人按照經濟合同規定支付的違約金(包括銀行罰息)、罰款和訴訟費可以稅前扣除。
4.損贈支出又具體分為以下情況:?。?)納稅人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不允許稅前扣除。(2)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
5.債權人發生的債務重組損失,符合壞賬的條件下,報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后,可以稅前扣除,債務人發生的債務重組損失,不得稅前扣除。
6.個人所得稅由企業代付出的,不得在所得稅前扣除。
7.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如債權擔保等原因承擔連帶責任而履行的賠償,企業負責人的個人消費等,均屬無關的支出,一律不得扣除。
8.應由個人負擔的公積金,應該計入營業外支出科目,不能稅前扣除。
9.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拓展資料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第13號令《企業財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擴大了財產損失扣除范圍,明確了財產損失稅前扣除的管理程序,首次詳細的分項列示了企業申報扣除各項財產損失時所應提供的能夠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經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損失的固定資產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批后,可以在稅前扣除。國家稅務總局——《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
7. 企業資產損失所得稅稅前扣除管理辦法最新
可以的。 根據《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第六條 除條例第七條的規定以外,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也不得扣除: (一)賄賂等非法支出; (二)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交付的罰款、罰金、滯納金; (三)存貨跌價準備金、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金、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金、風險準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準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準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準備金; (四)稅收法規有具體扣除范圍和標準(比例或金額),實際發生的費用超過或高于法定范圍和標準的部分。 第七條 納稅人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等各項資產成本的確定應遵循歷史成本原則。納稅人發生合并、分立和資本結構調整等改組活動,有關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在稅收上已確認實現的,可按經評估確認后的價值確定有關資產的成本。